張謇是江蘇南通人,末代狀元,張謇生活的那個時代,是國家動蕩不堪的時期,民族危機日益嚴峻,張謇深感國家的積貧積弱,提出實業救國的思想,棄官從商,創辦了一些列企業,并在南通創辦了一些近代化的學校。但在兩半社會的中國,在沒有贏得民族獨立的前提下想發展壯大民族工業何其艱難
中法大戰前,張謇跟隨領導吳長慶回國工作;貒蟛痪,31歲的張謇就退伍了,他離開軍隊,回到江蘇海門老家,去找尋當年的科舉夢,閉門讀書,準備應試。
一年后張謇中舉人第二名,取得開門紅。但接下來的九年間,好運不再,屢試不中。不過張謇屢敗屢戰,以過人的毅力和天賦,以及擁護光緒的鮮明政治態度,最終征服了考官翁同龢,于1894年以41歲高齡考中狀元。
厲害,實在是厲害!
但是,擅長考試并不是張謇最厲害的地方!敢于取舍才是張謇的難以超越之處!張謇并沒有因為高中狀元就從此走向仕途。
甲午之戰結束后,在“如何救國”的思路上,張謇與康有為、梁啟超等人是一致的:改革變法,君主立憲可以強國。但他們也有區別,康、梁是理想家,他們把變法成功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光緒身上。
張謇是實干派,他信奉的是“與其相信政府還不如相信自己”,因為他很是不能理解慈禧在國逢大難之時仍有好心情大辦生日Party的行為。
于是張謇勉勵自己: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,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!我要走屬于自己的救國之路!走自上而下救國路的人已經夠多了,至于自下而上的路,就由我來吧!張謇為自己選中的路是棄官經商、實業救國。
這意味著他必須放棄之前為科舉所付出的所有努力、時間和金錢!但張謇并不后悔,因為他明白:簡單的占有是小聰明,暫時的放棄才是大智慧。
三十年科舉之幻夢,于此了結,上路吧!
在接下來的歲月里,擁有大智慧的張謇展現出了驚人的商業天賦,他只用了短短幾年就一統紡織工業市場。不過賺了大錢的張謇并沒有買房囤地轉行炒房地產,他用賺來的錢做了兩件實事。
一、繼續發展實業,他陸續創辦了二十多家企業,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,也養活了更多的人。
二、發展教育事業。雖然貴為狀元,但他沒有學王文韶那樣死抱著八股科舉不放,而是向袁世凱等人學習,辦新式教育,教化國人。
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,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。光緒三十三年(1907年)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,宣統元年(1909年)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(即今南通中學),并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,因地處吳淞,曾一度稱“吳淞商船?茖W!保ㄉ虾:J麓髮W前身)。
民國元年(1912年),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(1913年改稱“吳淞水產?茖W!,今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);同年還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以及創辦了南通紡織染傳習所(東華大學溯源) [70] 、河海工程專門學校(河海大學前身),并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。
二十年間,他傾盡所能創建了包括今復旦大學、今南京大學在內的三百七十多所高校,直到破產為止!
救國救到破產,千古又有幾人!
這個不顧一切實業救國、教育救國的平凡男人,這個堪稱偉大的普通男人,為救國放棄了太多,也犧牲了太多。但這個懂得放棄和犧牲的男人,也收獲了一樣東西——極高的威望。
民國11年(1922年),北京、上海報紙舉辦民意測驗,張謇以最高票當選為民眾“最敬仰之人物”。 同年,棉紡織業危機,導致他的事業全面崩盤。在這個過程中,政府沒有為他提供什么有價值的幫助。巧合的是,日本在上世紀20年代初也發生過一次經濟恐慌,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規模的緊急救濟措施,為各行業提供經濟貸款援助。
日本的大型企業、商業銀行、股票交易所很快擺脫了困境。有了日本政府的支持,在隨后的中日紗廠競爭中迅速拖垮了大生。 無奈之下,張謇尋求國外資金的支持,但等到1924年,日本的資金始終沒有盼來,張謇向美國資本家借款也不成,大生此時已債臺高筑,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。
國士無雙,令人敬仰!